发现柳江从自然风光到历史人文,成团稻

来源:欧阳健的简书作品

喜看稻菽千重浪

成团十大田园地图

“一都米二都女三都大财主……”这句柳江童谣,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过很多人包括我,起初都混成“二都米”。因为明摆着:成团是柳江的“鱼米之乡”!

鱼米之乡

美丽田园,丰收家园

成团地处孤峰平原、水网密布,里乾河、八仙河流贯全境,土壤肥沃,与田园、村庄、溪河及灌溉工程,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二度登上了《中国地理》杂志!

童谣只能代表旧时的说法。一都米开发较早,年前,一都(拉堡进德一带)客家人生产的大米就名满柳州,于是有了“一都米”的盛誉。不过成团的种植业,开发一点也不晚。翻开乾隆年间的《马平县志》,成团有两个指标可以看出来:一是,具有历史人文的村名,很多沿用至今——米村、绿藕村、莲花村、塘谷村、那屯(塘田)……二是米碾密布,据统计已近百座,堪称马平之最!

斯土斯民,勤劳耕作

成团白露田园

作为柳江粮仓的老大角色,成团在此后各时期都表现突出:民国时期《柳江县志》,就有此类记载:“米之品质以一、二区(民国2年撤都设区)为佳。”“二、三区之上等水田……”

50年代以来,成团水稻总产量基本占全县20%以上。年秋,柳江第一所农业中学在成团建立;年,成团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成立时间之早,亦处于全县前列。“三年困难时期”全县粮荒,成团慷慨解囊,调出万公斤救命粮!

困难时期,成团是大家的“饭堂”。资料图

年,正是学大寨的热潮,成团没有机械地学平原某地“人造梯田”,而是因地制宜,在白露大队大搞“园田化”,将高低不平、零星小块的水田整合规划,增加了产量。同时大搞水利建设,誓将畲地变良田。70年代中期,成团完成全县最雄伟的干渠灌溉工程。

“沟渠水活龙蛇动。”(宋·刘过)朝阳、六利、大崇渡槽,于此一期间横空出世,与同期的洛满镇北车渡槽,如四大龙王喷水灌田,是柳江龙南干渠水利工程(全长36公里)的重要组件,将龙怀水库北水南调,全线打通北弓、工农、里团和白林水库这“四大金缸”,连成庞大的灌溉网,覆盖4个乡镇26个行政村3万多亩稻田和果园。成团全镇种粮面积,因之自50年代以来20年间增加了1.3万亩!

80年代,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如虎添翼,成团稻田更加生机勃勃。为加强田间管理,年成立成团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同年南方十三省水稻施钾现场会到成团参观,推广成团经验!年成团粮食空前丰收,获自治区重奖解放牌汽车一辆,这事在全县轰动一时。

成团,曾用名“先锋公社”,名副其实。资料图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地

年,全县粮食再度紧张,成团立马又调出万公斤,雪中送炭!—年,米村有米,名不虚传,该村覃炳怀交售国家6万公斤稻谷,成为全县最牛“卖粮大户”,评为全国劳模!

播秧时节的行为艺术,田间有趣有料的大妈

成团版“硅谷”

90年代,是成团稻田产量、质量并驾齐驱的时期。这里是万亩屯粮田基地、万亩优质谷生产基地,坐稳了“粮仓”一哥地位,成团仍然不满足,2年,成团率先建立无公害优质米基地,并为知名品牌“大富氏”提供加工原料;还注册了“八桂一都”优质米商标。年以来,温室育秧、机械耕作相继实施……

给秧苗蒸“桑拿”

近年来,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地,行有余力,成团大力实施“6+1”工程:优质米、蔬菜、双季葡萄、草莓、养殖(龙虾)、饲养六大特色产业,一处田园休闲观光旅游区一一舟村慢生活。以柳江深度融合市区为契机,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成团,大家抱团发展,共享新一轮的耕作文化!

柳江成团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长按扫码即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jiangzx.com/ljxjt/110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