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保护区地处岩溶地区,溶石洞分布很广,关于溶洞的故事传说也不少。在古亭山脚下的六座村,很多村民都知道一个“狮子洞”的传说。“小时候听大人说,站在狮子洞口可以听到柳江河中撑竹筏的船夫用竹篙敲击河底石块的声音,山洞直通柳江河底,当时觉得神秘又有趣,但至今也无法考证洞内是否真是如此。”8月下旬,记者见到了六座村土生土长的村民邱国贵,今年55岁的他对儿时听闻的传说依然记忆犹新。为揭开狮子洞的传说之谜,8月27日,记者联系莲花山保护中心,开启了一段探洞之旅。
狮子洞
探秘洞底世界
▼▼▼
ONE
向狮子洞进发
27日下午,记者与莲花山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及半专业森林防火队队员一行8人,带上登山头盔、狼牙手电、安全绳等专业装备,乘坐大马力皮卡车向狮子洞进发。“进洞前我们还得接一个人,他可是下过狮子洞的人,有他当向导在就事半功倍了。”同行的保护中心宣教科工作人员杨再玺说。车行至六座村峡口屯附近,记者见到了此行的向导——26岁的六座村村民李哲明。李哲明被熟识的半专业森林防火队队员亲切地叫做“阿明”,从他们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眼前这个身材瘦高、皮肤黝黑的小伙是个户外探险爱好者,不少深山野林中都有他的足迹。听到这里,记者便迫不及待地向他打听起狮子洞内的情况。“上初中的时候和同学几个人一起探过狮子洞,进洞走了米左右到了洞底,其中有一处岔路连接的洞穴还可看到一线天光。如今时隔多年,不知洞内情况有何变化,具体有什么还得进去后才知道。”李哲明说。TWO
初见洞貌
交谈中,两辆皮卡不断在险峻的山路上爬行,最终在一处废弃的农庄旁停了下来,神秘的狮子洞就在不远处。一行人拨开茂密的草木来到狮子洞口,只见洞口宽约20米,山洞口大腹小如喇叭状,洞内漆黑一片,狼牙手电筒照射范围外的地方深不可测。记者穿戴好防护用具,打开头盔上的头灯,在森林防火队队员的保护下沿着安全绳下到洞内。进洞后记者顿感清凉,仿佛进入一处天然的空调房,35℃的暑气被抛在洞外,在洞内身着长袖外套也不觉燥热。
顺着光源照射,只见洞内最宽处达30多米,最高处超过10米,据洞口不远处的洞顶上不断有水滴落下,一处较为平坦的地面上有废弃的木床木椅,不知是何人何时留下的。
THREE
深入洞内
适应洞内环境后,我们一行人在李哲明的带领下继续向狮子洞深处探索。洞内地势崎岖,岩石凹凸不平,岩壁上还有不少前人留下的字迹,只是不可考证为何时所写。愈向洞深处走,洞内空间越小,忽然耳旁有人惊呼:“你们看这像不像狮子眼睛!”黑暗中众人无法辨别是谁先发现的这处奇景,只顺着手电筒的亮光抬头看向洞顶——四个自然形成的岩壁凹陷宛如两双狮眼怒目相对,让人大呼神奇。前方还有怎样的奇景呢?众人继续向前探索。洞内岩壁顶端凹陷神似狮眼复行百余米后,记者在洞中岩壁上发现了这样的字迹:“开始因水阻而返,后克服困难渡水而过,终于游览此洞绝景——仙人田。六座中心校年5月20日”虽然距留下字迹之时已过去三十多年,记者一行人入洞时洞内已无水阻,但仙人田绝景依旧。笔者一行观察洞内岩壁上的字迹
在众人持手电筒照射下,一处天然石阶宛如梯田一般出现在眼前。石阶高低落差约3米,坡长约6米,石阶顶部宛如一个隘口连通洞内更深处的空间,大小刚巧只能容纳一个成年人躬身而过。穿过隘口后,洞内空间又豁然开阔,记者一行人继续向前探索李哲明口中的“一线天光”,可惜往前继续行走不久,前方已无去路。“前方的道路已被水流携带的泥沙封堵,无法继续探索了。”一马当先的李哲明说。带着一丝遗憾,众人原路而返。在返回洞口的途中,李哲明又发现了一处隐蔽的小路,不知通向何方。出于安全考虑,李明哲带领同行的3名男士沿小路继续探索,记者与剩余4人留在路口等候。十几分钟后,探路小分队返回与记者一行汇合,从他们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中记者看到,岔路连接的洞穴内还有一处葫芦形的岩壁景观。FOUR
关于狮子洞
出洞后,皮卡车开下古亭山,回头望去,记者才明白这狮子洞一名的由来。只见在海拔米的古亭山上,有一座特殊的山头,其貌酷似一头威风凛凛、虎视眈眈的雄狮。李哲明告诉记者,当地人都称其为狮子头或狮子山,而方才我们探洞的入口就在这座山头之上,山洞便被村民们称作狮子洞。虽然记者在洞内并未听到竹篙敲击河底石块的声音,也并未看见洞底直通柳江,但洞内的各种自然形成的岩壁奇景还是让人惊叹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山峰形似狮头的狮子山
END
文/柳州日报记者宋美玲图/宋美玲莲花山保护中心科普宣教科刘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