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祭祖、踏青,在漫山遍野里,每年都能偶遇一种柳江方言叫做“三月苞”的野果,大人小孩的心情肯定会像“三月苞”一样红艳明亮起来,所有的惫累一扫而光。小孩子们大呼小叫,恨不得马上冲上去边摘果边往嘴巴里塞,有经验的大人们立刻大叫:“莫动,有刺,我来!”于是放下手中的钱香蜡烛纸,屁颠屁颠地深入刺棚仿佛回到童年……
而有的人假装淡定,条件反射式地掏出手机,先把”三月苞“拍照发朋友圈,然后才扑上去摘。老铁们,看看有没有你亲手拍的相片?
有文艺范的人是这样玩“三月苞”的
“三月苞”都是信手拈来,共享、分享、独享都美味,站着吃、蹲着吃、弯腰吃,反正什么姿势吃都好吃!
祖孙情
代代传
四颗、三颗、二颗、一颗,没有了……
甚至朋友圈里还有叫卖“三月苞”一公斤37元的,“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三月苞”无法种植,天生天养,远离人群喧闹。只有不被人为破坏过的土地才能生长。对于小编而言,“三月苞”则是一种乡愁,是祭祖、踏青在乡野,能让脚步歇一歇的理由。鲜红、圆润的果实或酸或甜,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握在掌心,满满托起的都是农村里老家的味道。
小时候物流不发达,水果很稀少。在农村,每年就渴望清明时节的到来,放学后可以呼朋引伴相约地寻找“三月苞”,直到晚霞落尽,各自的阿妈追进山沟里叫我们拿“鞭子”回家吃饭……。
4月4日晚,南宁高速路口出城方向的车辆默默无言地证明我们的根在农村。在外打拼的游子,只要能亲口尝一尝家乡“三月苞”的鲜甜,闻一闻土地的芬芳,乡愁终于得以安放,才算到家了!
图片:感谢万能的朋友圈
编辑:铁血丹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