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关大洲
出现于《国家宝藏》新疆博物馆特辑,今生故事版块《古代服饰艺术再现》。
“折柳”一词取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而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
《清平乐》关大洲
《国家宝藏》国宝守护人文物介绍的专属音乐。
清平乐,词牌名,取意于国泰民安,四海清平。此曲衬托守护人对国宝的描述,愿这守护换来国宝的万事清平。
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同时又是曲牌名。属南曲羽调。
《杨柳》林海
该曲被归在林海创作的音乐专辑《城南旧事》里。虽和《城南旧事》这部作品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是读过这本书的朋友应该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共鸣。
杨柳最早出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杨柳最早就是柳树的意思,因为一到春天,柳树就会飞絮,很容易引起古人的伤感。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
“那堪傍杨柳,飞絮满邻家”“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
《琵琶语》林海
提起琵琶,最经典的作品,就是那首白居易的《琵琶行》了吧。
琵琶弹出的音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首曲子的感情基调也很低沉,总能产生共鸣,勾起一些往事。“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小知识: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