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通讯员曾涛记者韩嘉乐
这里,时间是河,淌过刘三姐门前的河;这里,岁月成画,烟雨漓江写意成经典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广西,祖国南部一片神奇的土地。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灿烂的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让这方水土独具魅力。
70年,风云激荡;70年,山河壮美!广西气象人观云测天,追风识雨,在八桂天地间书写着一幕幕精彩与生动。
追风识雨,70年精彩纷呈
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收桂林、柳州、南宁、梧州、百色等5个气象台站。
年10月成立广西省人民政府气象局,逐步扩大气象队伍、增建气象台站、开展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年3月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加快组建气象服务网,加强为农业服务。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天气雷达等探测业务发展较快,先后建成90个地面站、6个高空站和8个型天气雷达站,大气探测网初步形成。
20世纪80至90年代,广西气象部门致力于防灾减灾天气预警系统、气象卫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工程)广西分系统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实施事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年初,广西防灾减灾天气预警系统在全国气象部门率先建成,改变了广西气象业务技术装备落后的局面;年自治区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区气象事业的通知》;年,广西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建成使用。
进入21世纪,广西气象事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年,自治区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广西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年,自治区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署《共同推进广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共建广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年,自治区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广西气象现代化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广西气象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年,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气象现代化工作会议,并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部区合作联席会议,共同推动广西气象现代化建设。
年,广西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估通过评审,提前两年完成阶段性目标,正在朝着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广西气象现代化迈进。
年9月11日,首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召开
责任担当,写在风雨里
年6月,一场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大暴雨袭击广西,造成特大洪涝灾害,柳江、桂江、西江水位暴涨。气象预报准确及时,为有效指导抗洪提供了科学决策,广西气象部门荣获“全国抗洪先进集体”和自治区“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年8月至年4月,广西气温显著偏高,降水量明显偏少,导致大范围夏秋冬春连旱,气象部门做好干旱预报,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助力打赢抗旱救灾战。
年5月16日,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出现特大暴雨和泥石流,龙虎乡24小时内出现了.8毫米的历史罕见降雨。气象预报准、预警早,县、乡政府成功转移群众2万多人。
年7月,有记录以来进入广西的最强台风“威马逊”来袭,气象服务主动及时,有效减轻损失,自治区政府领导给予“预报精准、服务到位”的高度评价。
年12月,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期间,恰逢阴雨天气。在关键时刻,气象部门顶住压力,精准预报,成功捕捉了一个降雨间隙的“时间窗”,确保庆祝大会在露天场地顺利举行。
……
近年来,广西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呈多发频发之势,广西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国气象局的部署要求,在全区各级气象部门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秉承“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严密监测、科学分析、及时预警、主动服务,筑起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道防线,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年,广西建成了运行监控、预警发布、决策指挥一体化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覆盖全区各级气象部门及区、市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一张图、应急指挥一张网、信息发布一键式”。
近年来,广西气象部门初步建成气象防灾减灾救灾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在农村安装了气象预警大喇叭1.2万余套,覆盖全区90%以上的行政村;各行政村均设立气象信息员,人数共有2.7万人;建立了气象预警手机短信发布“绿色通道”,还利用电视、广播、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