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4·27”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促进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办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
“向东、向海”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重要节点城市——这是来宾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自治区决策部署所擘画的城市发展蓝图。该市以“聚力产业发展,打赢三大攻坚战,提振发展信心”为工作思路,赋能传统产业、用好资源优势,发展新产业,逐渐将这张蓝图变成美好现实。5年来,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1.7%、突破亿元,财政收入增长30.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3.6%、55.1%。
聚焦“老三样”老产业再增值
电力、制糖、冶炼,这是来宾市传统产业“老三样”。近年来,该市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通过“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实现老产业“再增值”。
在毗邻南柳高速出口的来宾工业园区,矗立着延绵数千米的巨大“热电联产”导热管,管道将火电厂产生的“附属热能”输送到工业园区。该市工信局局长莫若峰介绍,通过争取国家、自治区支持,来宾成为广西唯一一个售电侧市场改革试点的城市,推进“发电市”向“用电市”过渡,电解铝及精深加工业产值实现翻番,用热企业产生聚集效应。
作为“桂中糖都”,该市近年来建成5条制糖及综合利用产业链,形成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长最完整的绿色循环综合利用基地,糖全产业链循环经济融合,产值增长8%,仅蔗渣转换生产的环保餐具产能就达5.7亿元。
除了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来宾市现代农业发展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国字号”品牌,引进三江口(忻城)茧丝绸产业园、中投牧业南方牛都等重大全产业链项目。
用好资源优势发展新兴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年来,来宾坚持绿色发展、坚持项目为王,挖掘绿色碳酸钙、林业等优势自然资源,探索新支柱型产业。其中碳酸钙产值突破60亿元;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产值突破40亿元,年产值均保持2位数增长;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快速成长,建成中沛电子信息产业园、数字产业园等专业化产业集聚区。
“来宾劳动力供需相对平衡,这是稳定企业、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该市人社局局长罗胜奇介绍,来宾市近期通过实施“万才返乡振兴家乡”计划,较好地解决了企业用工难、返乡就业难“两大难”。
如今该市依托土地、园区、劳动力优势发展起来的汽配、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成功获批国家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建设“三江口”打造产业新高地
“三江口新区”地处黔江、柳江、红水河交汇处,沿江而下就进入了珠江西江“黄金水道”直抵“大湾区”。这里是来宾“加快打造新时代珠江—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支点、广西内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新高地、以桂中水陆联运区域物流枢纽基地为支撑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重要节点城市”发展战略的试验田和桥头堡。
5年来,该市先后引进了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现代林业特色产业园、高性能纸基新材料产业园等总投资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预计全部达产后总产值可达亿元。目前已经投产的森林工业城、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高性能纸基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总产值超亿元。
着力惠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城
面对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来宾市提出了打造“生态之城”“文明之城”的发展理念,落实环保政策加大民生领域资金投入。该市连续两年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持优良率达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5%,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3.2%,PM2.5平均浓度下降25%,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5年来,该市投入民生领域资金超过亿元,年均增长8.9%,特别是投入亿元改善办学条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跑全区;文化体育广电事业稳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享誉全国;完成经济、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基层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9大领域改革任务项,全市深化改革工作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