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种蓝田与蓝溪桥的掌故娄底广播电视报

(蓝溪桥远景)玉种蓝田。涟源蓝田,是有名的桥城。据统计,这里大大小小的桥多达余座。位于柳家湾的蓝溪桥,则是现存最古老的桥。这条古老的石桥,有着鲜为人知的典故。了解蓝溪桥,还须先了解蓝田的由来。据清同治《安化县志》载:南宋时著名学者张南轩曾来蓝田,见这里四周青山环抱,中间是一宽盆地,山脚两弯绿水,潺潺流过,于是断言:“此地宜蓝。”后来,这里的田野、山上果真长满了青翠的夢蓝,蓝田之名便因此传开。四百多年后,至明万历三十七年(),安化知县赵尺壁来蓝田,见此地遍地夢蓝,景色喜人,情不自已,写诗一首:采蓝欣得地,种玉古蓝田。翠霭双桥外,青纤十亩边。天高云簇锦,雨霁竹和烟。在昔南轩语,菑畬不浪传。赵诗从写蓝入手,不仅将古蓝田的自然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张有轩的话。蓝溪桥最大的典故应数两江总督陶澍所撰《蓝溪桥记》。原文刻于桥头一侧(现藏地下室)。原文如下:蓝田在邑南百二十里。其水自新、邵交界之处滥觞而来,经安化境至湘潭界,入涟归湘,其在境内颇长。而蓝田市为大都会,有桥曰柳江,通往来,资舟,商旅辐接,占利涉焉。历道光五年乙酉,乡人出谋,可以舍日图新,创集义举。复择地立桥,遂倾陨。年久,遭泛滥改名蓝溪。并于河之北岸建祠,日镇江,以祀关忠义。工竣时,值余假归省松楸,请记于余。余固乐其众志之成,而嘉其鸠工之固,走笔迅书,略叙颠末,以为慕义向善者劝。清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陶澍道光十六年作。由于陶澍对桥市蓝田情有独钟,后来饱含深情撰写《桥市泛舟》七律一首,足见其恋乡情怀。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晴朝处处启云关,放舸清涟第几湾。十里好峰莺馆静,一江新水鸭栏闲。堤杨带雨枝全绿,林笋经风箨已斑。自笑桑前三宿恋,推蓬时望过来山。不只如此,他还将家乡的枫木茶、万寿米等特产作为贡品进贡皇上,足见陶公爱乡恋乡的耿耿情怀。古老的柳家湾有三景:蓝溪桥、龙眼井和镇江寺。蓝溪桥历经风雨沧桑,风采依然,其掌故人们耳熟能详。龙眼井为遥相对应的古井,清洌的泉水千百年来像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两岸人民。至今人们仍用吊桶打水饮用。可惜镇江寺已不复存在,只留下美好的记忆。传说旧时柳江湾一带洪水泛滥成灾。自从修建镇江寺后,两岸风调雨顺。蓝溪桥至镇江寺仍保存着古老的青石板路。这路,这街,这桥旧时是出进蓝田的必经之道。桥头的蓝溪桥面馆,名闻全国,蜚声海內,名播东南亚。这独具风味的面,两江总督陶澍吃过,辛亥革命元勋李燮和从南洋回乡吃过,钱基博、钱钟书和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的著名教授学者们吃过,科学家李忠熙从美国回乡吃过,台湾回乡探亲的梁世德等台胞吃过,两院院士张信威、曾益新、廖湘科、王汉中吃过,中国首善彭立珊、首富梁稳根也吃过……时值金秋,临河赏累。一遛狗汉子牵着宠物从蓝溪桥下上方的三眼井跳桥墩上涉水过河,涛声轰轰作响,小狗踌躇不前。笔者顿发诗情有作。庚子秋涟源蓝溪桥感怀岸畔徘徊兀自悠,几声叹息顾桥头。两江总督吟碑序,双眼龙泉饮客愁。逝水东流千叠浪,归帆远去几重楼。柳湾只剩波涛涌,依旧乡情唱晚秋。(李郁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jiangzx.com/ljxzf/173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