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成员中,有17个民族有自己传统的文字,水书即为其中一种。水书是水族的古文字、水族书籍的统称。它是一种与甲骨文和金文同源异种的古老文字符号,是世界上除东巴文之外又一存活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活着的“象形文字活化石”,也是水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水族人不懂水书,懂水书文化的人被尊称为“水书先生”。目前,贵州省三都县仅剩下余位,且多已年逾古稀,水书抢救保护迫在眉睫。水族自称“睢”,发祥于睢水流域,地处殷商文化圈之中。殷商亡国,水族先民举族南迁,逐步融入百越族群。秦定鼎中原,发兵征讨岭南,水族先民举族溯流进入都柳江、龙江上游的黔桂边境地带生息。唐代在此设置抚水州,安抚自称“睢”为主体对象的人类群体,并从此以“水”代“睢”,这是确认水族的开始,也是水族演化为单一民族并有自己语言文字的历史见证。水族人口发展至今也不过40多万,其中20多万居住在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县境内,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52%,是古老象形文字水书传承保护的主要“阵地”之一。水书是水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罕见的一份遗产,记载着千百年来水族人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哲学、天文、地理、历史、语言、美术、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知识,以及民族宗教、民族习俗、伦理道德、传统医学等涉及水族人民生产生活各个层面的智慧结晶,堪称“水族百科全书”。这种涉及生产生活各个层面的应用,实际上就是水书得以在水族民间传承至今的方式和缘故。水书之所以得以长久流传,还得益于其自有的独立而缜密的文字体系:其载体主要包含纸张手抄、口传、刺绣、碑雕、骨刻、木刻、陶瓷锻造等;其结构表现为象形、会意、指事、假借、音义、反书、图画等。其中荔波县档案馆从馆藏1万余册水书典籍中统计确认有个单字、个双字,异体字个单字、85个双字;水书文字的运用,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一字多义,一字多音——同样的字运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读音和含义都会有所不同,这种运用方法的掌握,必须通过口传心授。早在20世纪初,水族古文字就引起了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