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氏头条甯乙斌漫漫寻根路

白癜风有治好的可能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漫漫寻根路

作者:甯乙斌

我出生在一个苗,侗,壮,水,汉族混居,名字叫做陇里的小山村,两个侗寨两个苗寨,在过去只有我们氏族用汉语作为日常交流;打记事起,侗语"尬甯(姓甯的客家仔)"是尊称也是别称,有时被敬重有时被疏远。随着慢慢长大,从长辈们口中逐渐得知一些关于家族的故事。神龛上大大的"甯"字,解意用心为家,年春节后第一代身份证办到村里,镇上来的登记员也不识"甯"字,却有人说列宁的宁,那个扫盲尚未启动的年代,谁敢质问读书人的权威,一致稀里糊涂甚至洋洋得意认为"甯宁"就是繁简关系,有口难辩,好在"宁"寓意人丁兴旺,颇也心安理得。再往前一点就是爷辈父辈两代人参与修筑湘黔铁路的光荣事迹,让人引以为傲,热血沸腾的是先祖就是沿着某条羊肠小道由湘入黔的,一脉相承,血浓于水。小时候每逢清明,墓碑上的每颗字未必认全,独"甯"字醒目,每一座都是故事,遥远而又真实。最初的版本:清末有甯氏三兄弟从湖南(一说江西经湖南)躲避战乱进入原始黔境,老大沿都柳江支流往党九村,后嗣多女(一嫁本地一嫁高传),老二择中游依山傍水八沙村(所属陇里村四个自然寨之一),无后失联,老三天道酬勤登山进入陇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口口相传我是第六代。据说是先祖最早发现了这个得天厚道的小盆地,从一方小鱼塘到雇人小渔村再到山林地主,而被雇佣务农的后人却不承认这一事实,反诬甯氏抢夺霸占其田地,因而怀恨在心,多次歃血为盟要与甯氏划清界线,最近一次发生在年春节。是是非非去云烟,无从考证,一是小时候翻过一大帆布包山契地契,仅记得光绪二字和红印章,被父亲警告不可随便示人,可惜毁于建房遇雨;二是老地基的厚重青石板和大量断残厚瓦砾略作佐证,祖上曾经奋发过,也曾高光过。这一切多少次坟前梦里催使我去考究去探寻,随着走出小山村,遇见越来越多同姓人。年首次广州参加全国宗亲会,才发现虽处僻壤,却并不孤单,也对先祖的那条来时路渐渐清晰。十二年的溯源之路喜忧参半,每到一处细心留意,一条条线索扑朔迷离,希望失望交替,字辈的搜寻核对何其困难。年代久远,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仅凭口口相传和墓碑上少量的信息。以时间为序,一通查找下来,只有山东烟台甯氏的"锡鸿"令人振奋,而前后又迥异,往后最为接近的当属莲邵甯氏隆回的"孝国";再者年一过境宗亲提及相似处,曾组织认祖归宗,我忙于学业,错失参与。自此,皇天不负有心人,六代之说(无字,锡,鸿,孝,国,乙)似乎尘埃落定,直到今年三月攀登梧桐山。就在我准备以开山先祖为题试论(设想)小村庄历史如何形成的时候,电话让大堂哥帮我拍摄功德流芳碑,顺便看一看伯父口中提及第一代祖先无字碑,没想到竟有超乎想象的意外收获,碑文保存完好,信息量庞大,如同穿越几百年时空的对话,印证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古谚,拨云见天,一举否定了几十年版本一的传说,也对十二年的寻根路推波助澜重激千层浪。第一时间解读并与宗亲会网络同步,印证下来还是莲邵系最为接近,不同的是差了两代人。这段时间我细细梳理,结合之前所识,得出以下初论:1,字辈固定使用位置,特别作书名用时。2,字辈由中改后,通常是奶名乳名:X武,X华。3,单名无字辈罕见,珅瑜玮瑁珮?,玉字旁,取意吉祥。父辈乡田塘秋。4,生僻字:(锡)?缨旌成;?,?均无读音无释义。5,顺序:士珍,Ⅹ武,玉,锡Ⅹ,鸿X,孝X,国X,X华(乙X)。6,莲邵谱:士、魁、升,万、世、存、忠、孝、国、望、效、顺~7,士魁梧(武),百年难遇(玉)金满斗(升),万世存稀(锡)少了两代,忠(鸿)孝,国望。8,几个时间点:道光三年,光绪十九年,光绪丙午,民国三十四,公元,等,推算两百年八九代人均正常。9,碑文用料刀法凿刻考究,布局严谨,足见时下(当时)影响。10,不解的是,历代坟冢都哪儿去了?岁月抚平了多少兴衰记忆?历史面纱又该怎样揭开?11,推论:战乱年代多苦难,书名乳名祈福顺,对照原谱虽出入,一脉相承永接续。12,莲邵系宗亲会表示将进一步用老谱帮忙查证,期待以上分析正确。弄明白自己的身世,意义不言而喻,行走天地间有一股无形力量。功在当代,福泽后人!时值清明,谨以此告慰九泉之灵!!!

来源:作者投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jiangzx.com/ljxzx/1572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