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清明插柳戴柳,放风筝
清明,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茂,生机勃勃,令人感到清澈而明朗。农谚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此时,正是北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古代,清明节也是植树节。
到了唐代,清明踏青与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所谓插柳,原指人们身上插戴柳枝的一种行为,但在田野踏青和坟茔祭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将柳枝往坟头或地上一插,柳便成活,无意中也起到了植树的作用。据说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柳条有强大的生命力,插土就活,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慢慢形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柳树是中国的原生树种,在我国北方普遍栽植,古代素有“榆树救荒柳树祛病”之说,所以古人插柳种树有避邪祛病之意。据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内史侍郎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白居易曾有《隋堤柳》记之曰:“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
唐朝诗人宋之问在《途中寒食》一诗中说“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韩翃也有《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些都记述了唐朝清明插柳的习俗。
(图)清明祭祖
柳宗元是一位亲自种树、并对种树很有经验的封建官吏。年3月14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到任后,他兴办学堂,传播知识,开凿水井,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柳宗元还重视柳州城区的植树造林,亲自参加植树活动。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中,对柳宗元注重修整市容、种植树木花草的事迹均有记载。
柳宗元特别喜欢在柳州城栽植柳树,曾作过《种柳戏题》一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他在《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中,对种树的描述更加具体:“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柳宗元不但亲手种树,对种树还很有经验,他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由此可见,柳宗元由于常年植树,对树木的生长规律、天性十分了解,对树木的栽培方法也有独到的见解,是其亲身体验和感悟。
*作者:郑学富,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文史学者。
版权声明:合作联系
感谢认可,么么哒
赞赏
人赞赏
北京中科医院假白癜风早期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