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这座曾氏祠堂,记录了年客家

设计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dashoubi.org.cn/news/zxzx/2021-09-19/176688.html

资讯|文化|寻根

弘扬曾氏文化|传播曾氏正能量

客家祠堂,是族亲们崇祖观念的凝聚点,也是商议族内重要事务的会议厅。在柳江县三千村猫公山屯,客家人曾氏祠堂,记录着这一族人来到柳州余年的历史。年来,他们从几十人壮大成多人,由贫穷走向富有。祠堂如先辈,看着子孙慢慢长大,自己却慢慢老去。3月14日(农历二月十四),破旧的老祠堂重新修缮一新,村上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共祭祖先。

曾氏后人把祖牌放入神龛内

祠堂记录客家历史

火红的灯笼,五彩的旗帜,喧天的鞭炮。昔日里安静的小山村,在14日变得格外热闹。

小河边,一座白墙琉璃瓦屋特别显眼,屋顶盘踞着两条龙。这就是翻新的祠堂。

“东鲁家声远,南丰世泽长。”祠堂门口的一副对联,简单地述说了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屯里60多岁的老者曾社有说,他们这族人,从山东鲁国往南迁徙,到江西南丰,再到广东梅县。

曾氏族人用牛羊牲口祭祀

祠堂为上、下两厅结构,面积都很大。厅的边侧有厢房,两厅之间有天井。祠堂两旁,还有几间土房。黄土墙残败不堪,木梁东倒西歪耷拉在墙边。

一名86岁的老人介绍,他就曾在这土房子里居住了60余年,直到年初才搬离。据悉,多年前,曾氏5房人,约几十人,从广东梅县来到了柳江,在依山傍水的猫公山屯定居下来。当时他们建立了这排土房,最中间的厅为祠堂,沿用至今。

经过百余年的风雨洗礼,祠堂瓦片破损漏雨,部分墙体坍塌,每年族人们前来上香祭祀都忧心忡忡。屯上负责人倡导大家集资、捐款修缮祠堂。

祠堂焕然一新,但看得出大门和横梁还写着历史的沧桑。屯里负责人曾六春说,老祠堂四周墙体基本破损,只有拆除新建。厅中的子孙梁、灯笼行、大门楣等依旧完好,大家小心翼翼保留了下来,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宴席前,村民在炸鸡爪

崇祖敬老是客家传统

猫公山屯有多人,90岁以上的老人有5名,80-90岁之间的老人达20余人。为了让老人们感受这一热闹氛围,当天,年轻人早早把老人扶到了祠堂。98岁的曾凡科,是屯里年纪最长的,大家争抢着与他拥抱合影。

上午9时,村上几名大汉抬出了全猪全羊,并给它们戴上大红花。数百人簇拥着祭品,从河边的祖坟沿路祭祀,来到了祠堂。屯里几名老者,抬着祖先牌位,缓缓放入祠堂中央的神龛上。

紧接着,狮子舞起来,年轻的小伙子燃放一卷卷鞭炮“炸狮”,气氛更热烈了。之后,柳江艺术团的老人还带来了歌舞表演。

现代社会里,用数码相机拍照,似乎是再平凡不过的一件事,而屯里部分80多岁的老人,辛苦了一辈子,也没照过一张照片。当天,屯里负责人还专门找来了摄影师,为老人拍照留念。

拍照后立马就能看照片,这令83岁的张阿婆觉得特别“神奇”。看着近30名老人的合影,张阿婆感慨道,近年,与她同龄的老人相继离去。以后,谁先走了,看看照片,还能留个念想。

下午3时,丰盛的酒菜摆上桌,大家相继举杯,思祖之情融于佳酿。

▼推荐阅读:

1、厉害,曾氏家风再次席卷全国!

2、这份曾氏简历,你看了吗!

3快来看看,这么多曾氏宗祠,有你家乡的吗?

          天下曾氏一家亲∣一个曾氏家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jiangzx.com/ljxlp/1569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