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文故事”之三十七
覃凤余:在壮语的瀚海中采撷珍珠
覃凤余,壮族,上海师范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历史语言学研究会理事、广西少数民族语文学会副会长、广西语言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侗台语语法,对西南地区汉语方言和侗台语尤其是壮语相当熟悉,有着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出版《南宁白话研究》《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2部专著,在《中国语文》《民族语文》《方言》《语言研究》等国内重要的语言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祖籍广西柳江的覃凤余,80年代末毕业于广西大学中文系,后进入湖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母校广西大学中文系任教。她是当时著名的普通话测试员,年进京拿到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是广西最早获国测员资格的老师,早期很多普通话测试员是她的学生。
这么一个在汉语尤其活跃在推广普通话第一线的老师,怎么会变成研究壮语的专家呢?
本报汉文版年3月9日第8版刊登的专题报道截图。
1无心插柳,结缘壮语地名
覃凤余走向壮语研究的道路,竟然出于十分实用的目的——评高级职称。她在做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中发现:普通话这样的主流领域,人才济济,已经是学术界“红海”(指大家都在这一领域厮杀,鲜血已经将海染红)。然而,广西是壮族聚居区,壮语是全国使用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北京、上海等主流学术界未有涉及,还是一片未开发的“蓝海”。覃凤余要想快速推出研究成果,评上高级职称,需要有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显然,“红海”中的推普研究不能达成这一目标,于是她把方向转为“蓝海”的壮语研究。她的学历教育和工作经历都只跟汉语相关,做壮语研究从哪里入手呢?在广西各地做普通话测试的时候,她发现当地的壮语地名独具特色,这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突破口。
覃凤余收集材料—建数据库—分析写作,在年完成《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一书。当时,广西壮学学会正在组织出版“壮学研究丛书”,丛书中的壮语地名没有落实具体的研究者。时任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覃乃昌先生读到她的这本书稿后,兴奋得一晚上没睡好,着急着给她打电话,说要把这个书稿纳入“壮学研究丛书”,另外让她整理出几篇论文,以最快的速度在《广西民族研究》上刊发。-年间,在《广西民族研究》发表4篇“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系列论文”,让覃凤余正式走进壮语研究的领域,而《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一书成为迄今为止广西壮语地名研究最重要的一本专著。这些成果对她正高职称的评定还真的帮了大忙。
年,覃凤余获得博士学位。
年6月6日,覃凤余参加藤县撤县改市论证会。
2如痴如醉,研究壮语语法
如果说,壮语地名研究是为职称而做的,是迎合民族文化热潮的实用之作,那么,职称问题解决之后的壮语语法研究,就是远离功利目的,纯粹地“玩”学术。用覃凤余自己的话说,没有什么比壮语语法更迷人了。
进入壮语研究领域后,覃凤余发现,壮语学界的研究者都比较“杂”,涉及语言学的语音、词汇、语法甚至语言文化各门类,导致精品难出,她选择了壮语语法这一领域去研究。刚好这时候,她有机会进入上海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语法学专家吴福祥教授,能从更为专业的角度观察并研究壮语语法。
语法研究相比语音和词汇,难度更大,一般要求语感反省。她从小在柳州长大,会听也会说一些柳江壮语,但是远未达到“语感反省”的程度。为了熟悉壮语材料,只有多看前人的材料并且做田野调查。近年来,覃凤余及其团队坚持每年至少调查一个广西的壮语方言点。全面调查了柳江、马山、巴马、东兰、田阳、武宣、覃塘、兴业、大新、邕宁、靖西、德保、江州等近20个广西壮语方言点的材料,掌握了这么多第一手材料,覃凤余被学界的研究者称为“富婆”。
成了“富婆”,还要有方法才能更好地展示出壮语语法的特点。覃凤余发现,以往壮语语法的研究,其方法一直停留在套用20世纪60年代“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的框架内。即便有了新材料,由于方法的落后,其研究水准也很难与国内主流的语法研究接轨。她一改前人的研究方法,采用普遍语言的形态句法视角来观察壮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年以来,覃凤余陆续在国内民族语言研究的权威期刊《民族语文》发表有关壮语语法研究的一系列论文,引起了学界的热切北京治疗白癜风费多少钱治疗白殿疯的最好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