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四象(十五)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黏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很久以前,古人就已经了解这个病的危害性,《黄帝内经》将其称之为“疠风”、“疠气”、“大风”。
麻风是世界性的流行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地。它是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黏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黏膜的接触所致,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这是传统认为麻风传播的重要方式。目前认为带菌者咳嗽和喷嚏时的飞沫和悬滴通过健康人的上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是麻风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近年来不少人认为,麻风病也和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存在有亚临床感染,绝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对麻风菌特异性免疫力,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而终止感染。
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一般认为潜伏期平均为二至五年,短者数月,长者超过十年。在典型症状开始之前,有的往往有全身不适,肌肉和关节酸痛,四肢感觉异常等全身前躯症状。免疫力较强者,向结核样型麻风一端发展,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向瘤型一端发展。
由于麻风病的潜伏期长,危害大,所以古人将其列为恶疾之一,青楼女子也常常被视为麻风病的传播者之一,每见面如桃花者,必于晚间置灯于其脸侧,如果脸部皮肤薄如蝉翼般通透,能看见血管如蚯蚓伏于其内的,就会被认定为麻风病的患者,只是病潜于里,还没有发出来而已。古代衙门的捕快们有的需要承担这种防止疫病扩散的责任。
现代医学认为接种卡介苗对麻风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古人对治疗麻风病早已有一套系统的方法,例如《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发眉生而止针”。以及《灵枢》四时气篇曰:“疠气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民间用柳枝、桃枝、桑枝、槐枝、楮枝煎浓汤,放入大缸中。令患者坐在缸中,让药水浸过颈部,只露出头面,一天后等药水变成油样,停止浸浴。大风年深不愈,面毛脱,鼻梁崩损者病可治愈。
苍耳草
又有以毒攻毒之法,每于小暑节之日起,割取苍耳草,弃根与须,切碎煮烂,取汁熬膏,绝不加他味。每餐饭后,约取二小匙冲服,半月即愈,重者一两月亦愈,唯忌猪肉、糯米,且苍耳草有毒,不宜长时间服用。愈后,一如常人,不会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